山林札記

邁向山林學習之路~記523領隊及幹部培訓


(本文已刊登在523登山會94年夏季刊上) 撰文 / 萱如•攝影 / 鄭廷斌

        為期四個月的山林課程,我自問,究竟真正學習到什麼?這提問,在我毫不猶豫以「生態登山」為題,向台下聽眾進行簡報之際,頓時有了清亮的解答。

        從來,土地於我是個抽象而陌生的概念。弔詭的是,為了某種不知名的原因,人們往往帶點傻氣、又是理直氣壯地對切身事物以「所知不多」輕描淡寫地帶過。對城市裡的我來說,小時後的自然不過是家屋後頭的小小山坡,有著裸砂岩、黃褐土以及一片小小的竹林,間或伴隨著白頭翁、綠繡眼以及竹雞的啼叫聲。長成之後,對於大自然的膜拜,亦僅停留在驚嘆連連的浪漫式懷想,以及從觀察中所模模糊糊領悟到、屬於自然的隱約脈動。僅此而已。而那些個遙遠地方的陌生地名,總是朦朦朧朧地隔了一層紗,我甚至無法在台灣地圖上明確地指出相關地理位置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,新的可能性隨時都在發生,也正是不懼改變的這股力量讓生存變得可貴。在驚艷於台灣高山的絕色,並且一窺大自然的堂奧後,當雀躍感動的心情一一沉澱,我開始找尋新的方向。而這一系列的山林課程,就是新的開始。

        除了攸關登山活動安全的行前規劃及安排、糧食飲水的估算及準備、緊急避難、特殊狀況處理、急救訓練等專業性必備課程,更重要的毋寧是山林觀念的建立及養成。

大家互相提醒幫忙小心的過溪

        於是在土地倫理的課程中,我們學習如何改變長期以來被灌輸的世界觀,將相對存在人類族群間的倫理觀念,延伸到人與土地的關係之上,人們從大自然中所擷取及獲得的是如此豐美,當然值得人們用心的呵護及對待。生態登山則介紹長久以來盛行於西方的登山概念,試圖在觀念及心態的層級上改變山林客的行為及思考模式,教導人們如何在親近曠野的同時,造成最少的驚擾及破壞。人們需要被教育,也渴望被教育有關如何對待自然的種種;很多不必要的傷害往往肇因於單純的無知,而如何讓人們「知道」理當知道的一切,即是教育的重點。而我也深深相信,多數人如有機會同我們般貼近這個議題,當能同樣感受經由學習所帶來的喜悅與感動。

        環境意識的警醒有賴平素的涓滴累積,唯有當人們與自然產生和諧共鳴,進而真正嘗試成為他的一份子,才能如 Aldo Leopold 所言,「像山一般思考」。實地步入山林則帶來另類衝擊及震撼。體驗自然的方式能有幾種?有多少默默蘊藏在週邊環境中的驚喜因為人們的漠視而被錯過?在大自然中盡情開放五官,嘗試用著最舒服的方式與她對話,如果你很認真,也許她會願意告訴你屬於心的發現。

        從來,我們又是如何看待長久居住於台灣山林中的部落及原住民?除去傳統歌舞以及風味飲食、除去迥異於漢文化的各色習俗、也許尚且夾帶兩句高山青及那魯灣的哼唱。除此之外,還留下些什麼?深入受災部落的版圖,真實感受洪水奔流交通必經之路的險境,動容於不時深鎖的黝黑面容、卻仍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樂觀天性,進而認識原住民的古老文化與傳承、理解其自成一格的自然平衡法則。同時更讓人不得不正視真實存在的殘酷現實。

        「如果人們不去了解自然,如何能夠聲稱熱愛自然?」在嘗試理解自然的道路上,內心遭遇了相當的震盪及衝撞,當然也引發深度的反省與思考。而這些山林議題,需要長時間的追尋探究與沉澱,才能堆積成豐厚而深沉的生命厚度。我想登山團體領導員能做的,不外就是扮演播種者的角色,將這些種子灑向愛山人的心田,並期待在適當的時候萌芽、茁壯、成長。如此,我們所賦予登山活動的意義,將遠超過美景的獵取、體能的超越、以及自我的肯定,進而讓知性與攀高結合,讓登山不只是登山。

        於是當簡報結束後,在面對囁嚅地詢問,「可以在登山途中採集植物標本嗎?」而後又緊接著「可我是有選擇地挑選,稀有品種絕對不採」時,心裡感覺相當程度的撞擊。在生態領域中,一個初學者如我,竟也能這般小小地影響其他心靈,而這些些,也都在聽眾們晶亮的眼神中得到回饋。

        邁向山林學習之路依舊十分漫長,然而,山總是在那兒的。不是嗎?

左起~(1)在雲龍瀑布美景,學習怎樣進行戶外解說與體驗活動;(2)自我介紹與分享;(3)彎下腰,從小草的角度來看大自然也是不同感受;(4)在嚐試了各種與自然接觸的方式後,分享彼此的衝擊與改變。

*回頁首*更多文章*

地址:台北市103赤峰街28-2號 電話:02-2555-7523  傳真:02-2558-2292   Email: 523@523.org.tw
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 版權所有 © 2004 523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, Taiwan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