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次探勘─關門西稜下六順西稜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鄭安睎

發表於《台灣山岳》(20期)

前言:
  「關門古道」亦被稱為「集集水尾古道」、「集集拔子庄道路」、「拔子橫貫道」與「丹大越嶺道」﹔「集集水尾古道」是最早的稱呼,大約流行於清朝末年,繼而被使用的是「集集拔子庄道路」與「拔子橫貫道」,日據時代的探險家不少以此名稱呼它,「丹大越嶺道」與「關門古道」則是較為現代的用法,其中「關門古道」一詞是最新的的名稱,起源於古道由西部緩上中央山脈最高點─關門山時,當年有修築一個門坊(或稱牌坊),設有柵欄,以管理東、西部的交通,因為需按照時間加以開啟與關閉,久而久之就稱為「關門」,後來山峰的名稱也沿用此名,就稱為「關門山」。因此,古道順理成章就被稱為「關門古道」。其實,我們也可以藉由古道名稱的變化,來推敲古道的沒落時間,試想原本溝通南投集集鎮與花蓮瑞穗鄉(舊稱水尾)的道路,因為時代演進,漸漸縮小其里程,從西部從集集鎮縮小至丹大地塊,東部也從水尾縮小成拔子庄,可見橫貫中央山脈的古道,已不再像以往那麼樣地被受重視,或許被其它陸路或水路的交通系統所取代,也說不一定,有待後人去研究。

  橫貫中央山脈最中段的「關門古道」,其古道的修築年代,最早定案於清光緒十二年(西元1886年)九月之前,同年開始興建,以中央山脈分東、西兩段修築,西段古道的修築時間較長而且較早動工,長度約一百二十二里,由「署台灣鎮總兵」章高元將軍領兵督修﹔東段的興建較晚,大約在十三年的春天才修築,由「統帶鎮海後軍副將」張兆連督修六十里,全長共計一百八十二里(約一百零五公里),施工人員的來源是徵召士兵以及民夫共四千人,工程才得以順利完成。可是由於「蕃害」不斷,同年(十三年)八月間左右,道路就告中斷。古道修建迄今已經有一百一十三年,是清朝正式修築的「理蕃道路」之一,也是最後一條橫貫中央山脈的東西聯絡道路,大致路線是從集集鎮沿著濁水溪中游到水里鎮,進入濁水溪中游的民和村(舊稱拔社埔),再溯源到河流坪,然後翻過北側稜線抵巴庫拉斯社,再度過絕壁處處的卡社溪後達卡社,然後再翻過南側稜線(卡社山脈)到拉夫郎社、加年端社,最後到達古道中繼站─丹大社,此後便上中央山脈的關門山頂,再陡下馬太鞍溪,沿著由丹大東峰所延伸的一座山頭─倫太文山的東稜,下至興魯郡山,最後迄於花蓮的富源(舊稱拔子庄)。

  這次的活動是我們第二次踏上關門西稜,因此,行程上比以往較容易控制,且不確定性較低。二月中下旬,再次勘查關門西稜,圍繞在關門西稜四周的景色,看起來依然是那麼的靜謐、安詳、自然與蔥鬱,似乎再次等待我們的造訪,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彌補上次部分遺失的古道﹔因此,行程的安排頗為輕鬆,毫無困難。沿著關門古道爬上關門西稜到關門水池的行程,並不如其它路線一樣的輕鬆且好走,可以吸引登山客的造訪,畢竟需要有完整的裝備、技術與體力,才能全程走完﹔因此,光復以來,來這裡的隊伍就寥寥可屬,到目前為止尚有完整紀錄可查的是﹔最早,50年代有謝永河等登山前輩走過,60年代有四大天王,蔡景璋與林文安等人走過,最近的一次是由台大山社走過,台大山社於78年年初再次走過﹔此後,除了獵人以外,就沒有隊伍再造訪過此地。


活動日誌:
第1天 二月十七日 台北─水里─地利─六分所─丹大溫泉
  我們昨晚從台北驅車直下水里,抵達六分所時,已經是黎明破曉,台電新東西輸電工程的工作人員,開始其一天的工作。反觀我們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都市人﹔為了找尋失落的古道,欣然地背起沉重的背包,來到這深入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帶。下車後,我們迅速的完成整裝,準備陡下丹大溪,約莫半天光景,下至丹大吊橋,吊橋離水面約有七十公尺,我們在吊橋上混了好些時間,試圖尋找那蜿蜒在帖鹿桑支稜的古道,突然間我們在遠方哈哈比的山腰看見一條橫向的腰繞路,大夥一陣吶喊,原來那就是我們尋找已久的「關門古道」。可惜的是片尋入口不著,大家就此作罷,相約有空再行探勘。吃完午餐後,我們展開今天最艱難的行程─溯丹大東溪,由於去年八月古道探勘小組已經溯過丹大東溪一次,因此,完全地掌握困難地形,在技術上沒有什麼問題,加上溪旁有詠聖文化出版社的路標,根據友人告知,他們於去年十月間曾經來丹大溫泉探勘,沿著溪岸的兩旁都有綁探勘路標,明顯地指引我們到丹大溫泉﹔當我們在通過第一峽谷時(丹大東溪到勘姆卒溪之間約有100公尺),並沒遇到任何危險地形,但是在第二峽谷(丹大東溪到卡阿郎溪之間約150公尺),遇到了一條長約十公尺的「滑瀑」,強渡不果,因此決定採取高繞的方式,度過此地形。約四點左右,我們很順利的抵達丹大溫泉,先前的造訪丹大溫泉,我們已經獲知了哪一處的湧泉,溫度最適合浸泡,隊員早已經按奈不住先前的辛苦趕路,一窩蜂的拿起準備已久的泳衣,跳入那溫度適中的溫泉裡。我們熟悉地望著四周的景致,仰視那丹大東溪與卡阿郎溪因為河川鑿掘作用所形成的烏龜島,它是如此自然地存在天地之中,多年來都無改變﹔大家一陣嬉戲與聊天之後,結束了第一天疲累的行程。

第2天 二月十八日 丹大溫泉─哈巴昂社─1756峰的東鞍
  經過昨晚的溫泉浴之後,全體隊員皆精神抖擻地準備迎接新的挑戰,怎奈天公不作美,剛出發就下起傾盆大雨,導致隊伍士氣低落,怎麼樣也提不起勁,可是路總是要走,山總是要克服,天氣總是要屈服。大家只好心不甘情不願,背起沉重的背包,往烏龜島的鞍部走去,一爬上烏龜島,可見不少的駁坎,依照以往的經驗推測,可能是布農族族人當年旱地邊坡的護牆。此時,古道還不算明顯,但依稀可見稜線上有隱約的路跡,延著稜線緩緩而上,到了海拔約1255公尺,我們發現了一間石板屋,用不著說,當然是人去樓空,石板所砌成的石牆也已經被大片的桂竹林所佔據,屋主其實早就被強制遷徙至它地。不久爬升40公尺之後,明顯的支字形古道便出現了,就在此時,天空也露出一片空隙,陽光從此縫中,投射大地,剎那間點綴著一道彩虹,橫亙天際,我們趕緊拿出相機對著古道猛按快門,為了取得瞬間的美感。經過了數分鐘後,四周的景觀豁然開朗,原來我們已經爬上了地圖上1340峰附近所展現的瘦稜,古道往西邊的稜線延伸,隊員們在瘦稜上,俯視著丹大東溪與卡阿郎溪的絕壁千壑、瀑布、急流、漩渦、浪花處處,心中想著大地造物者的偉大,也慶幸我們走在前人開鑿的道路上,免除了溯溪上中央山脈的危險。古道在通過瘦稜後,便之字形陡上哈巴昂社,由於此地是屬於林務局的柳杉造林地﹔因此,許多柳杉都直接被栽種在古道上,因此古道辨識不易,我們僅僅只能藉由邊坡與駁坎,來確認古道蹤跡,大約爬升至海拔1520公尺,我們發現一塊石碑,材質是頁岩所構成,碑上沒有書寫任何文字,僅僅由三、四塊石塊當作基石加以直立,它與我們昔日在丹大社所看的社碑頗為類似,因此,我們判定它是哈巴昂社的社碑﹔此時,我們也已經踏入哈巴昂社的社界,不久發現第一棟石板屋。哈巴昂社舊時稱為「  」,是屬於布農族丹社群的舊社之一,名稱的由來是源於「祖先的名字」,其意義為「鹿之腿肉」。

  當我們漸漸地緩上稜線之時,圍繞在舊部落四周的柳杉,也隨之越來愈高,它們遮住了任何一絲可以穿透樹梢的光線﹔因此,環境顯得有些陰暗,環顧四週,空氣中充滿了一些詭譎、懷疑與不安的氣氛,大家恨不得馬上離開﹔但是,我們還是在此地休息了許久時間,為的是替此舊部落的每一棟頹圮的石板屋,做最完美的紀錄,在我們的找尋下總共發現十間的石板屋,其中有一棟屋子坐落於部落的中心,門口朝西,規模比其它石板屋還大,我們猜想它有可能是該社最大長老的居處,在屋內還發現破掉的水甕﹔稜線的左側平坦處,更發現兩三棟門柱與橫樑都尚未腐朽殆盡的石板屋,走了不少的布農族的舊部落,鮮少看到如此完整的石板屋,真是如獲至寶,趕緊拿出相機猛拍照,替它留下美麗的倩影。過了哈巴昂社後,稜線上的北側依然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柳杉,密不透風,還好稜線的南側有些許的空隙可供我們駐足與休息,才不會讓人有窒息的感覺。當我們爬上了1756峰的山頭時,柳杉漸漸地消失了,古道在此又再次露出它的身影,在一陣狂風暴雨的侵襲之下,我們決定紮營在1756峰往東南向延伸的鞍部上,鞍部上也有兩棟石板屋,這是我們在關門西稜上所看到的最後石板屋。

第3天 二月十九日 原地逗留一天
  隊員一起床,發現天空下著大雨,到處充滿一片陰霾,弄得大家「人心惶惶」,所以大夥決定不走了,原地摸魚一天。

第4天 二月二十日 營地─2088峰─2396峰北鞍
  在營地混了一天之後,大家振作精神,往古道最精華的部分邁進,出現一小段的柳杉林,而且經過一小段的斷稜,我們小心翼翼從稜線南側緩下,往後芒草漸漸多了起來,整個陡稜上全都是芒草,還好去年我們所砍除的芒草尚未完全長出,因此通過尚不成問題,不久到了2088峰的西鞍,鞍部附近有一條支稜往西北方延伸至卡阿郎溪底﹔當年,台大山社的探勘隊伍就是從這芒草叢生的支稜砍上關門西稜,可是他們由於太專注於地形的研判上,所以大多採取延稜縱走的方式,因此,往往錯失了古道,這也是《丹大札記》此書中的缺失之一。在2088峰之前,古道又再次出現了,古道並沒有爬上2088峰的山頂,它先是在山峰的北側以之字形緩上,再腰繞至2088峰的西鞍,此時芒草林又再現﹔鑽出茅草後就要接上2396峰的稜線,雖然地圖上沒有顯示出有數個小山頭,但是瘦稜上卻是山頭處處,古道並沒沿著瘦稜開闢,此時的古道在稜線的左側,修築上、下駁坎,路幅約三公尺,因為太久沒人走過,古道上面長滿了雜樹,有杜鵑、箭竹、烏毛厥等等,經過我們一番清理之下,古道又再次重見世人。古道不久繞出稜線,延稜開闢,稜線上的古道,並沒有修築石階,它大致順著稜線的方向延伸,沿著路上零零散散的長出一些芒草與箭竹,加上在樹蔭底下經過,路面也很紮實,一路行走既輕鬆又舒服,並不時出現數小段邊坡,此時的高度大約2140公尺,不久稜線的北側又出現一段之字形的路跡﹔原本我們判斷古道會爬上稜線,但事實上並非如此,古道在爬上2396峰時,還沒登上山頭時,就採取腰繞的方式,高度大約2340公尺﹔不久稜線在此地呈現大轉向,以Z字型接上關門西稜,2396峰的對面也有一顆山頭,高度約2460公尺,兩個山頭高度差不多,呈現南北走向。稜線上的地表長滿芒草、蕨類,最高層植物則有二葉松覆蔭其上,地形非常的平緩。兩個山頭之間的鞍部皆是紮營得好地方,鞍部上有一只大鐵桶,上面有一個接水器,看起來好像是「量雨計」,但是,我們無法臆測它為多久前的遺物﹔但是,也由於它的存在,解決了我們用水問題。古道一直沿著稜線西側約2340公尺處腰繞,一直繞過2396峰過後為止,這一段的路跡是古道中最清楚、明顯的一段。事實上關門古道西段並沒有憑空消失或自然崩塌,源起於古人非常用心地修築上、下駁坎來保護古道,此地的路幅平均約有三公尺寬,加上松針鋪地,杜鵑叢生於駁坎的縫細中,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世間美景。此時,想著「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」的大道理,也唯有他們的開荒闢地、篳路藍縷,才能成就後人的福祉。今日的天空依然下著傾盆大雨﹔雖然是走在古道上,心中不免有些滴咕。今晚,就在2396峰的鞍部紮營。

第5天 二月二十一日 營地─關門西峰水池
  一大清早醒來,大雨依舊,但仍然無法澆熄大家對古道的熱愛,我們從鞍部的西側往下走不到十公尺,就接上了古道,稜線上芒草仍茂密,需要我們大力地揮動鐮刀加以砍除,經過清除之後的古道清楚而且好走﹔不久古道繞至稜線的腰部。古道繞過2396峰之後,始終保持在稜線的南側腰繞,少數路段走在稜線上,我們一直跟著路跡到海拔大約2700公尺左右,才比較不清楚,林相的變化卻頗為豐富,眼前的景觀從二葉松、五葉松林與樺杉松林進入紅檜、扁柏混合林,再爬高一點就進入台灣鐵杉林與雲杉林,地被植物也從芒草叢轉變成箭竹林,其中還夾雜有紅毛杜鵑。尤其在海拔約2650公尺是一個明顯的分界點,以上森林茂密,以下則林相較為稀疏。大約在海拔約2635公尺處,古道進入了雙股稜,倒木甚多,鞍部中有一水池,是關門西稜上唯一較為穩定的水源,爬上雙股稜後,紅檜聳峙路旁,隱約可見些許的古道邊坡,跟了一小段路後,古道便被淹沒在箭竹中,消失不見了。我們只好抓著稜線的方向,往關門水池的方向邁進,稜線上箭竹密生,約莫有一個人高,林相從紅檜林變成鐵杉林,大約在海拔2800公尺處,我們鑽出了高箭竹林,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短箭竹草坡,可惜一片霧茫茫,看不見美麗的高山草原景緻。當我們拖著疲累的身心,慢慢緩行於路上,心中老想著,老天行行好吧!出個大太陽吧,好讓我們拍照,順便把我們的裝備曬乾,以減輕重量,但始終無法如願。我們往上爬了50公尺,爾後往緩坡的南側斜切,走到關門西峰向西延伸的一片緩坡下,準備紮營,由於去年已經造訪過此地,我們快速的找到關門西峰下的水池,丟下沉重的背包,結束今天的行程。

第6天 二月二十二日 關門西峰水池營地─關門水池─關門北山南鞍營地
  一大早起床,發現四周煙霧瀰漫,原來學妹已經把營火升了起來,大夥乾脆把身上所有的裝備烤乾,此時的太陽似乎有些詭譎,時而霧散,偶而籠罩,我們只能竊取它一絲的空隙,往天邊的盡頭拍照﹔剎那間,突然出現的東郡大山山塊或干卓萬山山塊,都會引起大家一陣的騷動,因為連日的大雨,已經澆熄了我們繼續走完全程的意願,還好即時的美景,再度燃起我們的雄心壯志,支撐我們走到七彩湖。大家在營地打混直到中午十二點,才意興闌珊的打包背包,準備出發。我們往關門西峰的南側漫步走去,古道約在山頭的南側約2870公尺腰繞,它並沒有爬上關門西峰,這也難怪台大當年的探勘隊伍,因為完全走在稜線上,所以並沒有發現古道,其實古道「遠在天邊,近在咫尺」,只可惜沒眼福。我們繞行一段寬約兩公尺的古道後,進入關門古道路幅較為狹窄的地方,最窄處僅僅只有八十公分左右,次窄的地方約有一公尺五十公分左右,不久到關門山與關門西峰之間的鞍部,古道從稜線的左側緩上關門水池,由於修築有邊坡,因此很好辨識﹔但是,由於年代久遠,古道已經被雨水當作是水道,成為宣洩大雨的場所,因此,古道中間呈現凹陷,形成一條水溝,最深的地方約有一個人高。最後,我們抵達關門水池,下次假如你有機會造訪南三段,走到關門水池時,請你爬上西側的小凹谷望一望,就會看到關門古道的遺跡,順便緬懷前人的偉大工程。我們在關門水池混了一小時,順便看看古道往南行的遺跡﹔今天的營地預定紮營在關門北山南鞍,因此還需努力。原本的關門北山營地,因為連日的大雨,已經成為小水漥,不適合紮營,我們只好緊急露宿在稜線上,度過最悲慘的一夜,不僅風大、雨大,就連箭竹也會戳過帳棚刺你,真是苦命。

  「關門古道西段─關門西稜」的行程,到此也告一段落,我們順利接上了岳界傳統的百岳步道,原本打算從六順山的西稜下卡阿郎溪,從七分所出丹大林道。由於,天氣越來越惡劣,所以臨時起意從七彩湖出去。

第七天 關門北山南鞍營地─六順山─七彩湖─舊七彩湖登山口─工寮
  早上起來,大家趕緊收拾裝備,然後準備逃難去,路上狂風大作,一副山雨欲來的感覺。大約在下午四點半左右抵達了七彩湖與台電施工便道的叉路口,突然遇到台電施工人員,讓我們備感溫馨,在他們的搭載之下,少走了大約十二公里的路程,到了施工工寮之後,他們很熱忱的招待我們,心中真是無限的感激﹔但是,當晚突然傳來惡耗,丹大林道坍方,在天馬灣處路基滑動,道路中斷,無法下山,因此我們在工寮住了不少天,巧遇他們要下山,才由他們護送我們到水里。


小結
  「關門古道西段─關門西稜的探勘」,可以說是非常成功,雖然天氣不好,不過在眾人的通力合作下,得以再次順利成功,也以替下次的探勘,立下一個更好的典範。假如,有山友要前往的話,除了要注意溯溪的安全之外,更要知道關門西稜全程缺水,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水源可以取得。因此,在背包的重量上要有所取捨,其次,地圖研判也需要一定的了解。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樣,走入山林,找尋先人的足跡。最後要感謝台電南二段輸工處的張得麟副小隊長,以及全體參與台電東西新輸電工程的工程人員,由於他們的協助,本次活動得以順利完成。

探勘小資料:
一、 活動名稱: 關門西稜下六順西稜
二、 時  間: 2/17~2/26
三、 參加人員: 鄭安睎、韓政燕、楊飛容、洪振豪、吳培華、翁海天、楊瑞祺等七人。
四、 紀  錄: 洪振豪
五、 攝  影: 洪振豪、鄭安睎
六、行程安排:
第0天 2/17 台北─水里─地利─六分所─丹大溫泉
第一天 2/18 丹大溫泉─哈巴昂社─1756峰的東鞍
第二天 2/19 原地逗留一天
第三天 2/20 營地─2088峰─2396峰北鞍
第四天 2/21 營地─關門西峰水池
第五天 2/22 關門西峰水池營地─關門水池─關門北山南鞍營地
第六天 2/23 關門北山南鞍營地─六順山─七彩湖─舊七彩湖登山口─工寮
第七天 2/24 工寮鬼混
第八天 2/25 工寮鬼混
第九天 2/26 工寮─台北

← 回山中記情

最新更正日期︰04.07.1999.

版權所有 523俱樂部  Copyright The Club of 5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