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台灣找回另一座阿里山
作者 /鄭廷斌  日期 /2005-06-01
 
 
棲蘭山千年檜木林探勘與守護工作


四季部落守護古檜林環境認識與社教工作


台灣山林的悲憫歷史


1912年兩車的檜木正式由阿里山運出,正式宣告台灣綠色長城, 霧檜巨林崩毀的開始;繼阿里山之後,北部太平山、中部八仙山與東部木瓜山,皆相繼淪為大伐木區,這也是早年聞名的台灣四大林場。


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,因感於當時民生凋敝、經濟窘困,故定有天然林、檜木林以80年為清理期限,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限的大量砍伐高山珍貴木材,支援經濟發展的政策,因此棄伐木鐵路、索道,在高陡脆弱山壁大開林道長達2400餘公里。民國50年代後期,更有林相變更計劃,種了較無經濟價值、水土不服的柳杉等約40萬公頃。如此持繼木伐台灣山林40年,從無間斷。


光復後45年伐木期,砍伐了28萬公頃,民間濫墾濫伐約30萬公頃,比玉山、太魯閣、雪霸加起來的總面積還大。以運量15立方公尺,長10公尺的運材車接起來,全長約3萬公里,可繞台灣25圈半,台灣原生的檜林生態環境因此幾乎消失殆盡,僅於棲蘭及秀姑巒事業區殘存有大面積的原生檜林環境,「這是一個奇蹟,歷經了日本人及國民政府近百年的大肆砍伐,歷經了慘痛無比的森林浩劫,老天爺竟然還為我們在蘭陽溪最上游,保留了這片二萬公頃的世界級原始檜木林……,百萬年來一直常佇於此,默默的在深山林內,照顧著我們的山河家園,守護著我們最後的水源之地……。」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聯盟成立宣言中的一段。


山林與原住民

原住民傳統社會與山林環境有著密切和諧的共生關係,然遭受近百年的殖民統治與強迫遷村,平地資本入侵及外來強勢文化的雙重影響之下,傳統文化與智慧幾乎消失殆盡,殘存的文化與智慧僅在部落老人的記憶,及紀錄在部落有心的文史工作者筆下。看著台灣的旱澇及土石流不斷,人民的身家財產流離失所,而這一切的源頭大部分可歸責於山林的破敗,山林的破敗又來自於過去錯誤的政策,及政府與人民的協力開墾與破壞,山林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與生存處所,今天面對原住民的開墾及擷取山林資源,背後有著他們生存及生計不可忽視的權利,台灣的環境問題與山林及原住民問題,實為環環相扣不可切割的。


「森林王子」賴春標


賴春標,人稱「森林王子」許多人員則習慣以「像樹一樣的男人」,來形容這位穿梭台灣山林十餘年的生態攝影工作者。在賴春標等前輩的努力之下,民國八十年政府終於宣佈全面禁伐台灣天然森林,民國八十七年,在賴春標迄而不捨的探勘與發覺之下,掀起了全民搶救棲蘭檜木的運動,終於迫使政府在民國八十八年,刪除退輔會森保處之伐木預算。


賴春標,20年來走過台灣山林做基礎調查最詳盡的第一人,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又因他公佈政府漏列入檜木純林,及批判不與原住民好好溝通而投下震撼彈,最有機會成為世界襲產的棲蘭檜木,政府卻只能跟他拿資料,而今天賴春標又為了僅存的棲蘭山千年檜木極相林探勘與守護工作,及為了喚醒全民及部落的人文與自然文化,而努力推動四季部落守護古檜林初期環境認識與社教工作。


棲蘭山千年檜木林探勘與守護工作-尋回另一座阿里山


泰雅族溪頭群耆老及獵人口中的「扁柏神殿」,在獲得部落人士的信任與協助之下,經過多年的探勘與努力,終於在喀拉葉尾稜兩側,塔克金溪及蘭陽溪源頭發現,令人震撼與感動的「扁柏神殿」,廣達數萬公頃的扁柏及紅檜巨木林,地理與生態環境就和傳說中砍伐前的阿里山類似,區內野生動物糞便及足跡處處,在許多地方更混生著紅豆杉、香杉等珍稀樹種,許多檜木區域的生態環境及大片的古蕨類林,有待專家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與調查。


我們也發現了放倒樹木只為了獲取樹瘤及菇蕈的不法行為,山稜線上成片森林被清除只為了架設鴿網獵捕賽鴿,成片森林被燒毀只為了掩飾盜伐的罪行,太平洋兩岸的巨木,北美的紅木已經被充分的研究與保護,而幾乎可算是亞洲太平洋岸碩果僅存的檜木,卻仍是面臨被砍盜伐的命運,更遑論進一步的研究及保護了。


據觀察與估計,同時也獲得了獵戶間接的證實,大霸北稜的馬洋山馬望山稜線仍存在著檜木巨林,而幾乎呈無政府狀態盜伐與破壞的山林,在團隊人力與財力均捉筋見肘的窘狀下,若無獲得外界的支援實在難以撐下去。


四季部落守護古檜林環境認識與社教工作


根據日據時期的照片,四季部落的房子與穀倉幾乎是由檜木與檜木皮所搭建,在山上勘察的過程中也發現過去剝下樹皮的樹木,但是樹木卻依然健康的存活著,伐取的樹木也是選擇較不好看或不健康的,而山區的野生動物及植物依然生機盎然,足見傳統原住民跟古檜林間存在著相當良善的關係。


今天大部分的檜木皮屋已消失,只剩四季上部落還殘存著幾間,傳統與山林和諧相處的智慧與生活,在整個大環境的侵逼之下,只剩少數的耆老及有心者還記得與遵守,而隨著老人逐漸凋零,智慧與經驗也將永遠的消失。原住民傳統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已逐漸失落,但是現代的生態觀猶未建立,平地資本與山區人力形成一個共犯結構,消耗式的開墾與掠取不斷在各處山林發生,山林的破敗與災難更形加劇。


我們的努力


台灣依然還保有過去阿里山的壯觀林木與生態環境,部落與山林的根還未斷絕,智慧也還存在,在一些老人尚未凋零前,幫助部落回歸有千百年優良傳統的控管制度,再輔以現代的生態觀與環境教育,朝向正向的生態旅遊與綠色產業發展,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。


初步的探勘與成果已呈現,部落也在覺醒當中,在今天的政治與政策依然混亂之下,結合有心與有良知的官員-金恆鑣,經驗與智慧的傳承者-賴春標,一些有理念與想法的學者教授,努力從事環境運動與關懷的綠色陣線執行長-吳東傑,致力於生態登山與教育的五二三登山會秘書長-鄭廷斌,及所有關心與關懷的朋友,相信必能走出一條路來。



 
 

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
E-mail:523@523.org.tw   匯款資訊:
合作金庫雙連分行(銀行代號:006)
帳號: 0925-717-102529
戶名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
本網站由523登山會更新維護,版權皆歸523登山會與原作者所有。程式設計:吳旭昇網頁設計:張伊雯
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 版權所有 © 2008 523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, Taiwan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