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上高山,探尋台灣文化源頭
作者 /鄭安睎  日期 /2005-12-07
 
 
經過一個星期的辛勞,放下手邊的工作,走入「高山」,遠離都市的車水馬龍、塵囂,真是俗世間難得的享受。在台灣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,總數大約有260多座,若是加上沒有被命名的,可達到 之多,雖然不是所有的山峰,都時常被人們造訪,不過那裡卻孕育著獨特的「台灣文化」源頭。雖然,有文字記載下的台灣歷史,僅僅有數百年而已,但我們不妨將台灣的歷史縱深再往前延伸,事實上早在一萬五千多年前(或三~五萬年前)就有人居住在台灣這塊島上,在台東長濱與台南左鎮也曾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。遠在「第四冰期」晚期,與大陸因海水上升,而形成隔絕,但在當時卻也留下豐富的文化。當時,來來往往的民族(族群)為數眾多,因為從未有系統被歸類、被命名,數量不計其數。對於早期人類活動的空間分佈可分為「水平」與「垂直」,但不論為何?都是受限「自然環境」以及相互影響下的「文化生態」條件。


在無法突破「生產工具」的限制時,惡劣的「氣候」、「地形」、「環境」等因素,大大限制了人類活動的範圍。對於「垂直」高度的增加,會導致「食物」減少與「氣溫」降低,限制了大規模人類的活動範圍,像日籍人類學學者宮本延人氏曾說:「高山族之居住地,雖有最高達一千七、八百公尺,但甚少形成部落於兩千公尺以上,蓋因其高度,勢必影響農作物之耕作,據謂超過兩千公尺,則無幾收穫。此一高度,即表示做自然生活之人類居做之界限也。山地之先史時代遺物,亦大體散布於現在高山族所居住高度之界限內。」


近年來包括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、陳仲玉就曾在山區發現許多「考古遺址」,具推斷可達2,000公尺,為台灣人類居住的極限;不過,劉教授就曾經在雪山西稜志樂溪上游,海拔2,950公尺處,發現20多座壘築的房子,構成小型的聚落,為目前海拔最高的聚落遺址,此外如:武陵農場的「七家灣遺址」、濁水溪中游的「曲冰遺址」,以及為數眾多的原住民舊社及考古遺址,再再證實了人類往山區移動與生活的證據。可能在山區的高位河階地、緩坡地都曾經有人類的活動遺跡呢!


除此之外,中央山脈的兩側緩稜線與河谷,也成為各個台灣原住民族來往的交通孔道,如:大甲溪與蘭陽溪成為泰雅族遷移的路線之一、濁水溪中、上游各支流成為布農族遷徙與居住的要道,當然在不同原住民族的遷徙過程中,因狩獵地盤與耕地的爭執,半產生了摩擦與衝突,發生了大小規模不一的戰爭,而形成「古戰場」,像萬大南溪與馬太鞍溪附近,自古是泰雅族與布農族的爭戰場域,昔日的台東內本鹿地區更是從排灣與魯凱族手中所奪下的土地,諸如此類的古戰場,不勝枚舉。但對於原住民最重要的文化遺址,莫過於對其「聖山」、「發源地」與「舊社遺址」的重視,像大武山就被排灣族視為聖山,泰雅族視「大霸尖山」(或白石山的牡丹岩)為聖山,對於原住民來說,這些「聖山」或「發源地」具有某種神秘與禁忌的魔力,並非隨時隨地都可以造訪的,但外來的「登山隊伍」破壞了此一禁忌。


國家體制(外來政權)進入了山區之後,覬覦山區豐富的森林、水利、礦物等天然資源,為了開發這些富源,必須控制山區的主人─原住民,因此包括「隘勇線」、「古道」與「討伐戰」、「集團移住」等政策,也在這個狀況下成為國家對付山區原住民的武器,像清代的「蘇花古道」、「關門古道」、「八通關古道」、「崑崙坳古道」、「浸水營古道」在這種「開山撫番」的政策下,被開鑿了。


伴隨著日治時期的到來,積極的「理蕃政策」從隘勇線制度、理蕃道路、警察制度、交易、教育與集團移住政策,徹底改變了山區的原貌。當時為了「理蕃」再全省推進了「隘勇線」,也修築了橫貫中央山脈的「理番道路」,當時有許多「南北」或「東西」向的古道,爬升或蜿蜒而過至高山地帶,如:日合歡越嶺古道、大甲溪警備道、能高越嶺古道、八通關越嶺古道、關山越嶺道、內本鹿古道、知本越嶺古道等。在這個情形下,也形成許多如:駐在所、砲台、蕃童教育所、蕃物交易所、療養所(施藥所)與古道本身等「遺址」。


在日本官方以「理蕃」為前導政策的條件下,原住民也被迫從深山移向山腳地帶,這就是著名的「集團移住」計劃,直到二次大戰末,才結束,也造成了許多山區留下許多「文化遺址」─舊社聚落與石版屋,當然有些「舊社遺址」其本身就是「考古遺址」具有考古學上的重要意義,如鹿野忠雄所挖掘過的「郡大社」。


台灣的自然環境非常特殊,全境高山疊嶂,森林蒼翠,其間有若干肥沃盆地、丘陵或河階地,都具備人類居住之條件,故從先史時代開始,便有不少先住民居焉,當你恣意的從事各種「登山活動」時,偶爾停下來一下,想像一下「大地」如何孕育與限制人類的活動範圍與類型,若是碰巧經過具有文化意涵的─聖山、考古、舊社、古道、戰場等遺址時,也能靜靜頃聽、體會與感覺原住民祖靈對你的啟示與保佑,捐棄彼此成見,雖然一些過去錯誤的「意識形態」下,所造就的「山區人文歷史」,但期望你能再更了解的情況下,更認識與疼惜這塊土地!
 
 

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
E-mail:523@523.org.tw   匯款資訊:
合作金庫雙連分行(銀行代號:006)
帳號: 0925-717-102529
戶名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
本網站由523登山會更新維護,版權皆歸523登山會與原作者所有。程式設計:吳旭昇網頁設計:張伊雯
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五二三登山會 版權所有 © 2008 523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, Taiwan. All Rights Reserved